前言
近些年,中国科技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,我们在很多尖端技术领域,都有了一席之地,与此同时,很多实力强大的中企,随着发展需求开始向海外进军。
我国欲打算收购英国一家濒临破产的技术型公司,可对方宁愿裁员“断臂求生”,也不和中方合作,这家公司后来怎样了?
行业翘楚
改革开放后,随着中国日渐强大,越来越多的中企也在国际上挺直了腰板,比如我们的“中国商飞”。
我国在上个世纪一直都没有自己的载人大飞机,步入21世纪之后,中国商飞承担起建造大飞机的重任。
历时多年的研究突破,C919终于问世,作为我国第一款国产大飞机,它的诞生极具时代意义,让很多航空人圆了梦。
但不得不提的是,C919固然是国产飞机,可一些核心零件技术还是借用国外的,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它的发动机。
发动机被称之为飞机的“心脏”,作为核心部件,我国还没有能力研制出比这款性能更好的。
C919使用的是LEAPX发动机,这款发动机技术来自于美国通用电气和法国赛峰集团的合资公司“CFMI”,主要还是要依靠从美国进口。
这也是很多航空人担心C919无法量产的原因之一,毕竟心脏被握在美企手里,人家要是断供了,我们签订再多订单,恐怕也难以交付。
被人拿捏的感觉真的很不爽,所以我国很早就进入了发动机自主研发阶段,力求在这一领域掌握核心尖端技术。
但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晚,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,追上国外同行百年发展历程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。
思来想去,有一个捷径摆在我们面前,那就是收购一家制造飞机发动机的外企,一旦完成收购,那对方的核心技术就能为我所用,为我们的生产研发助一臂之力。
这家被选中的企业就是英国的罗罗公司,当时罗罗公司濒临破产,宁愿“断臂求生”,也不接受中方投资,这是为何?
拒绝收购
说到企业并购,我们对外资收购合并民族企业的套路,很是熟悉,一些国产品牌因为遇人不淑,被外资的花言巧语哄骗,上了他们的当,导致走向没落,一蹶不振。
不过,接受外企投资有弊也有利,也有的企业在中外合资之后,后续发展不错,这也是很多企业立足国内,走向国际的一条“快速通道”。
“并购”本身没有错,导致出现不好的结果,都是企业的问题。
中方想要收购罗罗,并不是为对方“画大饼”,而是在罗罗遭遇困难时,我方伸出了援助之手,初心是想要合作共赢。
罗罗是一家技术实力非常强悍的公司,英文名叫“Rolls-Royce”,也可以翻译为劳斯莱斯,最初这家公司致力于汽车制造和航空发动机研发。
不管是造车还是造发动机,“Rolls-Royce”都做到了行业翘楚,劳斯莱斯不必多说,发动机上就更厉害了。
它不仅为波音、空客等民用飞机提供动力引擎,还是“狂风”战机等军方飞机的合作商,历经百年奋斗,这家老店堪称行业大佬。
但是因为运营问题,两条产业最终还是分道扬镳,罗罗专注于研发航空发动机,劳斯莱斯负责造车。
上世纪90年代,罗罗开创采用“销售飞行时间+维护服务”的新型盈利模式,和钱货两清形式不同,这种模式下,只要飞机在运行,罗罗就能一直收钱。
直到发动机报废为止,罗罗再免费将其回收,因为当时占据着22%的消费市场,几乎每天,罗罗都在盈利赚钱。
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,一些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,多家航空公司宣布停业,飞机停航成为常态。
罗罗公司进账日益减少,订单量也显著下滑,可上万名员工每月都要发薪水,长期的入不敷出,罗罗陷入财政危机,发展举步维艰。
光是2020年上半年,罗罗就亏损了50亿英镑,约为450多亿人民币,就在这个时候,中企打算接下这个烂摊子,帮助罗罗解决破产难题,也算是雪中送炭。
可罗罗宁愿选择裁员9000人,辞退了公司17%的人,变卖公司,断臂求生,也不接受中方的示好,而拒绝中国后,罗罗转身就得到了英国政府的一大笔资金援助。
但打脸的是,罗罗公司后续又向中方示好,在我国投资建厂,这是怎么回事?
与华合作
国际市场风云变化,除了经济因素,还有政治因素掺杂其中,英国政府的插手,帮其短暂的度过了危机,中企收购的打算随之破灭。
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,国与国之间强强联手,共谋发展越来越普遍。
在拒绝中企投资收购后,不久,英国罗罗公司高管就表示,将会在中国国内投资建厂,深化和中企的合作。
去年8月,我国国航与英国罗罗公司顺利合作,在北京投建了一座“航空发动机维修工厂”,预计在2026年正式投入运营,我们还要再等1年左右的时间。
虽然不是生产研发,但可以设想,如果维修工程顺利拿下,对于聪明智慧的中国科研人来说,研发指日可待。
从模仿中超越,是我们一路走来,很多领域成功制胜的法宝,任何西方的故意封锁打压,都只是暂时的,就像原子弹、中国空间站、芯片和华为5G等。
一切的封锁,终将在中国科研人才的努力下,被一一攻克,C919也一定会用上国产发动机,他们的封锁,只会成为我们成功的加速器,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!